close

 

  1. 傳統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投射與解釋」自我。
  2. 療癒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收回與復原」自我。
  3. 養生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體驗與享受」自我。
  4. 靈修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消溶與超越」自我。
  5. 複合型──(1)個人內發展任務的複合。(2)單元間整體目標的複合。

其中除了傳統型屬於精神分析流派的藝術治療外,療癒型、養生型、和靈修型,則屬於「人本」與「超個人」心理學取向「藝術即治療」的範疇。複合型則涵括了以上兩種。

「藝術即治療」意味著藝術創作本身即具有療效,但是由於治療師的訓練和當事人心理成熟度的不同,「藝術即治療」所引發的氛圍與意涵亦有差異「藝術即治療」包含四個層次,一層比一層深入心靈從「有壽者相」走入「無壽者相」(註:語出《金剛經》四句偈「無人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。」壽指時間,無壽者相意謂沒有「時間」的存在,只有當下),從「有為法」進入「無為法」,逐層走向生命內裡的深處、與更深處。

「藝術即治療」是一種「往內的」旅行與探險。透過藝術創作,人走進自性本質。從接觸自我、收復自我、體驗自我,進而超越自我。藝術治療到此,藝術「即」治療,藝術即「自」療。

一、傳統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投射與解釋」自我

人的問題都是「關係」的問題。所有的關係問題又都源自「自我與自我的疏離」。

來到諮商室的人,大半都是「離自己很遠」的人。他們拋棄內在的智慧與資源,不斷向外追尋與索求。不論是索求愛、安全、尊嚴、或富足感。

藝術創作的開始,是自我接觸的開始、是走近自己的開始。儘管「虛假的自我」剛開始可能無法創作,只會不斷地「複製」。

「複製」記憶、「複製」繪畫經驗與技術、「複製」他人的期待、「複製」一個被彩排過的夢想。

譬如,有位案主,是美術系出身的,他每次進場,都是用一貫的筆法,畫他熟悉的老松樹,和樹下棲息的雲豹。甚至色彩都是用他早就構思好的。他漫不經心地重複畫著他在練習室裡練習過數百遍的技法,雖然最後呈現的作品可能是所有畫作中難度最高的,但卻不是最真、最活的。他一再重複某種特定高難度技法的「存在態度」,和畫一個簡易棒棒人的風險,並無兩樣。兩者都跳開了當下的原創性,而停留在一個過去歷史或記憶的複製裡。作畫變成了技巧的表演(show),而不是真我的呈現。(presentation)。這種繪畫過程,並未碰到深層的自我

二、療癒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收回與復原」自我

當藝術治療師幫助當事人「看見」自己的「複製膺品」、「複製假我」,當事人通常會進入到一種驚恐。假人通常不知道自己是假的,也不知道自己在假的世界裡。當有一天,光線猛然照進洞穴,驚醒夢中人,假人才知道原來苦難的經驗都是夢境、夢裡的角色是假的。在藝術治療師的催化下,假我的面具將一層一層卸下,本來面目被逐步揭露,藝術治療藉著「看見假我」、「認識膺品」,觸碰到躲在潛意識地下室或天花板上真實的自我。當真我被觸動後會甦醒,會伸展,會開始彰顯他自己。天下一統,主僕易位。本來做主的「大腦」,退位為軍師;本來興風作浪讓人忽而喜、忽而憂的「情緒」,從愛妾的位置退位為侍從;本來貪愛食色、怕痛畏死的「肉體」,從王位繼承人變成寵物家貓。真正的主子現身,從幕後走到台前,登基做主。祂是真我。祂在世界上有無數的名字,卻又無以名之。藝術治療走到這裡,已然回復本來面目。

治療師反映(reflect)她的經驗:「妳以為妳是somebody,結果你發現妳不是。妳什麼都不是。You are nobody! 這個發現讓妳驚慌!」

「我,觀看著我自己」──多麼聖潔的態度啊。

當創作者從一個認同者,位移到一個觀看者的角色時,他收復了他所有的面貌。過往與未來,所有曾用、將用的可能面具都懸掛在他的視線裡,他像王一般,環視著面具像環視著他的子民。他微笑著,如迦葉、如蒙娜麗莎!

他一點都不懷疑自己「王」的真實身分。

三、養生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體驗與享受」自我

(註:在國內最早提出藝術養生觀點的是呂素貞,她認為人人可以自藝術活動中獲益。本文尤強調藝術養生中「生」的鮮活和自在。)

創作可以幫助一個人體驗生命的「鮮活」,而非重複、延續、和死寂。創作是一連串「有覺知的行動」,創作讓一個人「活」著。

當一個舞者,旋轉著自己,忽而奔騰,忽而翻滾,忽而急切,忽而徐緩,優游在他自己的節奏與流動中時,舞者是活的,以致──觀舞者也活了起來!

當一個歌者,引吭高歌,聲音拔高幾轉後探入雲霄,震動天地,也振動人心時,歌者是活的,以致──聽歌的人也活了起來!

當一個雕塑家,專注地刻劃,將巨石的靈魂釋放出來,他的專注與屏氣凝神是活的、石雕是活的,以致──看石雕的人也活了起來!

當一個廚師,將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端上桌,廚師是活的,以致──食客的眼睛、嗅覺與味蕾上的每一個細胞,也都鮮活了起來!

當一個詩人,靜心吟唱出文字般若,在最少的字數裡隱藏了最豐富的訊息,詩人是活的,以致──讀者也活了起來!

當一個畫家,天人合一、人劍合一,自己成了畫的動作、與畫作本身,畫家活了起來,畫作活了起來,以致──觀賞者也活了起來!

活的引發活的。死的交換死的。真的引發真的。假的交換假的。

這是藝術治療的互易密碼與暗盤。童叟無欺。

四、靈修型──透過藝術創作「消溶與超越」自我

「藝術即治療」的意涵,與禪宗精神「道在日用生活間」,是同樣的道理。讀者若同意「生活即藝術」,那麼「生活即治療」亦是成立的。

時間能療癒一切!

生活即「時間的流動」過程。

願意隨順「生命之河」流動的人,身心靈將是和諧、愉悅的。因為這裡面沒有我執,所以也沒有能量的阻隔與痛苦。

相信「藝術即治療」者,同時需要「活出」藝術,療效才會發生。

「活出」藝術,意味著每一個存在的當下,都在創作者了了分明的覺知中。

「超越自我」的意思是自我被「放下」,「我」消溶在流動裡。譬如:在茶道裡,我們化作茶香;在書道裡,我們化作一撇一捺;在花道裡,我們化作那伸展出去的姿態、方向與意境;在劍道裡,我們化作那呼吸與氣勢。「我」不見了,只剩下「純粹的在(being)」。

「純粹的在」是療癒的鑰匙。

五、複合型

前述四種型態,平行反映「階段發展任務」。第五種複合型,則是因應個人與情境需要,跨階段的一種彈性整合。它又可分為以下兩種亞型:

(一)個人內(Intra-personal)發展任務的複合

隨著個人發展階段任務的不同,藝術創作的目的亦不同。舉例來說,依照艾瑞克森(Eric Erikson)的階段發展任務,整合與肯定此生的意義對老年族群是重要的發展任務,藝術治療提供了回顧與整合(integrity)的可能性。藉著製作「生命繪本」或繪畫曼陀羅──冥想生死、得失,與所有「相對」和「絕對」的一體兩面,達成統整與肯定此生意義的最終任務。而對於19~25歲的年輕人而言,主要發展任務則為尋找與建立自我的身分與認同(identity/identification),表現在藝術治療中,就是會在不斷的創作中形塑自我。有關自我的畫像、雕塑與演出,將不斷地被修改、翻新、重演,直到自我被了解、接收與心滿意足為止。在下面大為的案例中,我們可以看到療癒和靈修兩種型態的複合─

(二)單元間(Inter-sectional)整體目標(Holistic Goal)的複合

由於我們是「人在情境中(P-I-E/person in environments)」的有機體,所以同一個人,在不同的情境,需要不同類型的藝術治療方式。譬如一個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上已攀升到「自我實現」的人,卻可能因為配偶驟逝,而下墜到無法自拔的「自憐」與「不安全感」中。在下面王媽媽的案例中,可以看到投射、療癒、靈修三種型態的複合──

結語

  • 術治療的真正奧祕在於「藝術─即─治療」。
  • 藝術有如「渡輪」,送我們回心靈的家。
  • 藝術又像「熔窯」,把我們的認知情感以靈性的火焰冶煉成金。
  • 藝術也像「過濾器」,清淨了來自謊言與妄念的所有雜質。
  • 藝術又好比「轉化站」,讓肉身的超凡入聖變得可能;當然,對很多深諳「藝術─即─治療」奧祕的人來說,藝術是天鵝絨鋪成的「羽絨棺」,它極具誘惑地吸引魂識安眠其間,以便──心靈探臉微笑!

愛的讀者,當我們自由、自在、自發的創作時,我們必然可以引動共感、共鳴、共振!藝術的療效就在其中。

 

 

本文作者/梁翠梅

摘自<藝術治療──身心靈合一之道>

由華都文化出版社發行

arrow
arrow

    Jiun 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